真愛而非自私 (Benevolence vs. Selfishness)
『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,又捨己身叫人焚燒,卻沒有愛,仍然與我無益。』(林前 13:3)
『在這一切之外,要存著愛心.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。』 (西 3:14)
真愛 Benevolence這個字
真愛一詞的英文十分接近它的拉丁字源benevolens。Volens是『願意』的意思。義工(volunteers)和意志力(Volition)是有相同的拉丁字眼,表示對人對事已有意志上的決定,而非感覺。拉丁字bene是『好』。一個有愛心的人決心顧及他人的福祉。他會『一心希望』別人『得到好處』。一個真心要求別人得到好處並不求回報的人,將為他帶來喜樂和滿足感。
給真愛一個定義
★ 真愛 – 滿足別人基本需要不求回報。
真愛的動機是單純的,只因那是善的。
真愛的源頭是 神,我們愛(愛是從神來的-約壹4:7)是承認/接受神的愛,把愛給出去。
真愛不是索取而是給予,是在關係上我們選擇了給予,願意設身處地的為人著想,真正看到他/她的需要,給出人需要的,而不是他想要的。
真愛是不求掌聲,不高舉自己所付出的,不設定愛的條件。 愛是要付代價的,真愛卻不求回報。
真愛是所有品格之首
正如聖靈所結的果子,仁愛居首(或是一果九味-聖靈的果子就是愛),所有的品格是要有愛在其中,否則就失了味。也是聖經所說:「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」(西3:14)。
停一停 ‧ 想一想
我覺得自己是個有愛心的人,但好像又不完全合乎上面的定義?
那麼我的愛心常是在什麼樣的情境表現出來?
愛是自然(本性)的?是超自然的(是從神來的)?
~ 請分享 ~
當我們談到愛這個品格的時候,是不是覺得自己好像就是是缺少愛的那一位?
有時候愛給人愈多,自己就受傷愈重?愛,真是糢糊不清?還是有跡可尋?
追求更大的恩賜 – 真愛
使徒保羅要我們切切追求更大的恩賜 (見林前12:31),那更大的恩賜就是真愛!
愛的真諦
『愛是恆久忍耐,又有恩慈;愛是不嫉妒,愛是不自誇,不張狂,不做害羞的事,
不求自己的益處,不輕易發怒,不計算人的惡,不喜歡不義,只喜歡真理;
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愛是永不止息。』
(哥林多前書13:4-8)
真愛的自我評估
先照顧對方的需要(多久?)
願意為人受苦 (多深?)
可以為人受傷 (甚至生命?)
即便對方有敵意,仍保持善意
允許對方犯錯
為對方的錯誤付上代價
願意重複地原諒
白白地給予,不求回報
降卑自己,高舉對方
為對方的成就高興
不強調自己的犧牲、奉獻
完全地誠實,不扭曲誇大
即便對方有錯,不輕易發怒
即便發怒,不持續發怒
勇於告知對方的錯誤
保護對方免於試探與危險
在對方不悔改時,感到憂傷
在對方悔改時,感到喜樂
忽略對方過去的失敗
承擔再次選擇相信的風險
與對方一起受苦
長久的委身,不停止付出愛
不設定愛的條件
關心對方長久的福祉
你能做到多少?記住—愛是永不止息
品格是無法藉著決心與改善清單來建立,它需要成為生活的一種習慣,藉著緊跟隨耶穌基督-祂是善的
那一位,是唯一具備各種品格的人-當我們跟隨,這些品格在我們裡面得以成長。
真愛故事 – 徹底的愛
伊朗刑場上驚人一幕:
男孩巴拉勒,年僅24歲就將被點到絞刑台,原因是,在他17歲那年,參與了一場鬥毆,殺死了和自己一樣大小的年輕人。
7年後,巴拉勒要被執行絞刑。
而被他殺死的同齡人的父母,只要踢開他腳下的那個凳子,巴拉勒就將和這個世界永別。
死刑犯的母親,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即將死去,已經崩潰在地。
被害者的母親在行刑前上前打了犯人一巴掌,喪子之痛讓她非常的憤怒。
這次行刑的方式是由她來執行,只要踢掉犯人腳下的木質凳子。
但驚人的一幕發生了,令圍觀者沒想到的是,受害者母親並沒有踢掉凳子,而是伸手解下了巴拉勒脖子上的絞索。
犯人巴拉勒也開始失聲痛哭。這位偉大的母親,難掩喪子悲痛,但,她赦免了“殺子仇人,之後也轉身掩面哭泣。
殺人犯巴拉勒母親沖過去,一下跪倒在受害人母親面前,親吻她的腳面。
兩個母親最終抱在一起痛哭。
受害者母親說:“因為我遭遇了喪子之痛,所以不想再讓另一位母親承擔苦難。”
整本聖經都在教我們愛-請用去愛來學愛!
- 真愛超越了人類所有的律法,不止多走一哩路,而是竭盡所能地服務別人
- 真愛都是從神來的,我們不可能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愛
- 真愛是不離不棄,愛是永不止息
- 真愛是有人要來承受不公、打擊;不再仇視,終止不止息的報復、是為別人的罪付上代價
- 真愛帶來平安,使人得安息!